基本上我們討論失不失真, 其實很不客觀, 我相信站上很多朋友都有蠻深厚的樂器造詣, 不過在這同時, 我想請各位朋友認知一點, 在數位器材上討論的失真, 跟類比世界人耳聽感的失真, 其實不應該混為一談. 特別是類比聽感的失真標準,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, 沒有交集的時候, 只會產生紛爭.
我說過, 所謂的現場, 角度太多, 我個人對Pub的現場比較熟悉, 卻沒有國家音樂廳的現場經驗. 而熟悉古典的朋友, 對Pub演唱大概也不會熟悉到哪裡去. 還有, 現場還要分室外室內, 聆聽者跟演奏者所聽到的又不相同.
個人很鼓勵走入現場, 不過即使是走入現場, 每個人的所得到的聆聽經驗又不相同, 我個人認為, 在這上面批評聲音的失真與否, 似乎並不恰當, 如wenchia以演奏者的角度來聽聲音是否失真, 跟阿毛以聆聽者角度來聽失真, 就沒有多大交集.
之前就說過, 這是類比的世界, 也是失真的世界, 現場演奏, 聲音經過空氣傳導, 產生各種諧波、反射、以及高低頻率聲音在空氣中傳導速率的不同, 讓每一位聆聽者所得到的聆聽經驗是不相同的, 這些是演奏者本身不太容易注意到的, 當要大家走入「現場」的同時, 也落入了自己的盲點.
一年多來,面對各種紛爭的時候,常常會強調「走入現場」,卻忽略了「走入現場」這件事情, 並不會讓各種聲音上的討論更有交集.
我相信, 在這站上的朋友,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現場聆聽經驗跟聲音哲學, 也引起了很多紛爭. 這不是壞事, 壞是壞在, 明明在討論器材的製作, 這是科學的、應該是以科學的嚴謹態度討論的, 卻每每落入聲音喜好的老問題, 對器材缺乏以科學認知的精神.
更糟糕的是, 總將「失真」兩字, 當作是一種貶抑 (也釵]為失真兩個字總是被當作批評的字眼吧).
--
全世界的個人網站版工中,最遜、最窮的一個就素偶
